本网讯(文/汤浩 郑丽君 图/荣茜)6月9日上午,我校首位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会在工程研究院会议室进行。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杨牧南顺利通过学位(毕业)论文答辩,成为了学校自主培养的首位博士研究生。
答辩委员会由国内稀土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包括钢铁研究总院朱明刚教授(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荣海教授、厦门大学刘兴军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刘仲武教授、东北大学管仁国教授、我校钟震晨教授等。我校校长杨斌、副校长刘祖文,研究生院、材料学院、资环学院、冶化学院、工程研究院负责人及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代表近100人列席了答辩会。
答辩会分为导师介绍申请人情况、申请人报告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答辩委员会和列席人员提问及申请人回答等环节。
杨牧南作了题为《元素添加对纳米晶Nd-Fe-B磁性能影响机理研究与服役特性评价》的论文报告,并从元素添加对合金磁性能的影响、元素添加对合金的温度稳定性的影响、高压加速腐蚀及循环热冲击的特性等方面介绍了学位论文工作。其论文采用同步辐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测量元素添加前后Nd2Fe14B晶胞中Fe的原子局域结构变化情况,结合同步辐射结果分析软件Artmeis实现了主相晶胞中Fe-Fe实际间距的拟合及测定,运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测试Nd-Fe-B合金中元素价态的变化规律,为分析合金磁性能、居里温度以及晶胞结构间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论文还研究探索了Ce、Co、Cu复合添加后Nd-Fe-B快淬合金成分、组织以及性能间的构效关系,揭示元素添加的作用机理。制备获得了优异综合性能、低成本的(Nd,Ce)-(Fe,Co,Cu)-B合金,对稀土永磁材料Dy、Tb减量化及高丰度稀土元素利用产业化等将产生重要影响。
答辩委员会分别就主要观点、研究过程与方法、结论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提问,并就课题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答辩人认真听取、记录并回答了专家们的提问。
答辩委员会对杨牧南博士学位论文及答辩过程进行了综合评议,认为此博士论文研究方法正确,实验结果可靠,答辩过程表述清楚,回答问题正确,论文已达博士论文水平。专家们一致同意杨牧南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其博士学位。
我校于2013年开始博士研究生教育,目前拥有“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覆盖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和绿色提取、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与生态修复、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和绿色提取、中重稀土功能材料及先进制造等多个研究方向。我校独立培养的博士生能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项目培养目标,深入实践,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科学研究,取得了较显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次答辩会的顺利举行是我校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标志性事件。随着我校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入,相关成果和社会服务将发挥更大作用,赢得更广泛社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