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答辩:交给母校的最后一份答卷

“你如何控制大蒜精量单粒播种的行距问题?”“你所做的设计图纸线型和纸型对应不上,二维图形的数据从何而来?”6月9日的四教C302教室,工学院机械设计4组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从早上8点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原定每人30分钟的答辩时长偶尔会延长至40分钟。

这样的场景与强度正是学校数百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的缩影。6月4日-13日,全校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一次答辩工作按计划紧张有序完成。14个学院,合236个答辩小组,参与答辩本科生4687人。

“问”“答”“辩”,一场综合“体检”

如果说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全过程犹如大厨在热气腾腾的炉边历时近一年调味与熬制,那呈上桌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这盘压轴大菜也绝不会是简单直白的甜品味道。它有“问”也有“答”,还可以“辩”,它带着蛰伏已久的期待,还有四年磨一剑的自证情怀,它像一次全面透彻地综合“体检”,有时也更像一场学术的短兵相接。

视觉传达设计1301班的许博超对佛教绘画有着浓厚兴趣,他大二在西藏游历一个月,从唐卡中找寻灵感并注入自己的作品,创作出《明王孩童时》系列插画设计。文法学院姚克难副教授评价其作品“视角新,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说不出自己的创作理念”。姚克难点评道:“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那是傻把式。学设计依旧要强化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能力。”

在园林院风景园林与工学院机械设计答辩组现场,老师多直接走上前台,对着学生的设计图纸点评、质询。“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我们对图形绘制中的纸型、线型甚至字体的粗细大小都有严格要求。”工学院宗望远教授表示:“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机械设计的原理和结构的合理性是重要的考察对象;图纸的绘制和参数的计算分析也格外重要。”

经过较全面的“把脉问诊”,今年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怎样?相比去年情况如何?作为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答辩1组组长,王石平教授坦言:“近些年学校学院加强了毕业论文的中期考核、过程管理,强调了导师责任,今年答辩的整体情况好于往年。”她与园林院果树系3组答辩组长郭文武教授也均谈到部分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学术写作的严谨性、规范性问题。艺术设计系答辩小组组长张诠副教授表示,今年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比往年略有进步,也出现了一些不错的作品。艺设专业毕业答辩要求将毕业设计与作品阐释相结合,其中设计作品的比重占到了60%,更强调作品的原创性,注重想象力的开发,考察学生对艺术领域的眼光和修养。“现在社会信息很发达,可借鉴的资源很丰富,因此更要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有-定,是修炼也是传承

“眼底南湖水,胸中狮山月,曾记同窗日月酣。”对绝大多数毕业生而言,毕业论文(设计)已不单单是一篇论文或一份设计的完成。接近一年的深研与付出,既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梳理与总结,亦是对本科青春的坦然告别与致敬。

“我的论文课题是受到实践观察的启发,这样的题目做起来更有兴趣,也会比较投入。”农林经济管理1302班凡素娟的毕业论文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异化问题。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注始于大二在湖北十堰的暑期社会实践期间。“选题时对合作社面临的诸多困境感觉可以写的点很多,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欠缺,不清楚应该怎么深入地做下去。”她向指导教师杨志海表达了自己对课题的兴趣与困惑,“杨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并帮助我梳理思路,鼓励我继续往下做。论文发给老师后反馈很及时,大到框架结构,小到标点符号,批注非常详细。”在凡素娟的论文致谢辞中,提到了实践调研的所见所感,也表达了对指导教师的感激之情。

机械化1303班许丰的答辩获得在场老师的一致认可,他的毕业设计“播量自动控制播种机”是国创项目的衍伸。“主要想解决播种机的地轮在湿度大、地面不平整的环境下产生滑移造成播量不均、影响播种质量的问题。”许丰介绍道:“比较独特的地方是我建立了一个模型,可以实现播量预测。”为了使数据更精确,许丰从国创项目启动开始,测得1255个数据,之后又补测255个数据进行补充验证。大四上学期开始,许丰着手准备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特别要感谢梁方老师对我的指导,”许丰说:“梁老师和我对加工图纸和论文总共修改了不下20次。”

13级张之洞班的易思谈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阅读文献和获取整理数据。由于数据缺失,最终结果不显著,她只能一再缩短数据区间、不停地查找资料寻找合理的替换指标。论文从无到有,再到最终定稿的过程让她意识到,尽管梳理挖掘信息的过程是枯燥的,但文献阅读确是论文形成的重要基础。

机制1305班柳岩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的毕业设计是一件能够在家庭或者办公场合自行走的载物装置。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又缺少可参考的具体研究资料,刚开始他几乎无从下手。他选择从机械单部分入手,逐条列举可以实现部分功能的全部可行方案,大量查阅相关书籍,了解国内外的研究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我一共阅读了六七十篇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逐步开拓了思路,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最后我成功完善了装置的所有功能。”

护航“最后一公里”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基本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

打开《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流程》,表格上细致标注了从征题审题、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评阅答辩、总结评优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时间轴从第七学期初延伸到第八学期末。

生科院副院长金安江将本科毕业论文形象地称为培养合格本科毕业生的“最后一公里”。他介绍,生科院坚持把好“三关”,集全院之力将毕业生护航到岸:理论指导关,把《科技论文写作》和《学术道德规范》列为必修课,安排在第七学期、学生开始毕业论文之前授课,邀请专家做毕业论文专题辅导;导师责任关,强化指导教师责任,高岗教师带头严格要求、细心指导,重视二年级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之间的衔接以提升质量;过程控制关,坚持做好毕业论文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对中期检查不合格的进行通报和导师反馈;在毕业答辩中实行导师回避制度。

面对如何开展“精细化”毕业论文环节管理的问题,经济管理学院给出了答案。自2015年起,学院坚持对本科毕业论文100%进行复制比检测,2017年,13名学生因复制比检测不合格未能参加第一次答辩。今年,市场营销系自发试行本科毕业论文“预答辩”,各个指导教师自主组织所指导的本科生在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合格者方能进入学院统一组织的答辩环节。学院优秀毕业论文评定采取“个人申请+导师推荐+答辩小组推荐+公开答辩”流程,同时对于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严格执行“二次答辩”,2017年,学院共有50人第一次答辩不合格,需要进行“二次答辩”。

事实证明,对毕业设计质量欠佳的学生采取二次答辩,是有效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考核方式。公管、园林、工学、食科、文法等学院近年来均将“二次答辩”明确列入答辩安排时间表中。

园林院教学秘书秦喜秀老师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已有13年,她介绍了学院“三早、三查、三规范”的特色举措:早计划、早选题、早进实验室;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学术不端审查、答辩前毕业论文资格审查;规范论文撰写要求、规范论文答辩程序、规范论文评定标准。

食科院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严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严格论文过程管理、严格学生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答辩工作规范和成绩审核等方面做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各项工作。

工学院为每位毕业设计学生发放毕业设计过程记录本,要求记载毕业设计中每个环节所做的工作,如资料查阅、设计方案讨论、草图绘制、试验数据记载、程序代码编写等。

当每年的毕业论文答辩、毕业生资格审查、暑期教学实习安排、四六级考试、排课等等事宜都交汇于这个忙碌的毕业季时,学院对工作规范性与原则性的坚守就显得无比重要。

最后一份答卷交予华农,这次是真的毕业了。引用某位2017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致谢辞:“谢谢这四年,遇见这么可爱的你们。”水产学院副院长黄丹在微信里发布了若干张答辩小组的师生合影,大家笑容灿烂。四年从游,鱼儿们终将遨游江海。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